回头看 —— 互联网思维 & 互联网公司的边界
这篇文章,写于3年以前。当时就有一种预感,互联网行业走到了一个瓶颈期。
最近随着互联网的裁员潮和996的争议,实际上整个行业进入了“存量竞争”,也就是新增用户空间已经不大,互联网公司不得不把刀子对内。
“黄金时代”互联网大佬们的种种豪言壮语,放在今天,都成了互联网上的自食其言。互联网大佬们,本来就是商人,是资本家,他们当然无所谓节操一词。也证明了没有什么资本家可以相信的。卖情怀、谈奋斗、叙说创业艰难史,其实本质上都是一种忽悠 —— 把钱挣得多多的,把成本压得低低的。
以下是正文:
玩IT的都是一群聪明人,玩互联网的,更是一群超级聪明的人。
要说聪明人掉进钱眼里,那真的是茅台喝干,五粮液瓶见底——没酒(没救)了。
这帮人,即使明知道自己玩的是概念,也要包装出一幅改造世界的样子。任何一个融资的PPT,都说自己有一个改变世界IDEA。
然而,乌鸦嘴的楼主,早已看穿了这一切。
作为一个曾经的IT从业者,也是中国互联网最早期的玩家(能够说出瀛海威三个字的,算不算最早期玩家?),关于互联网,我在今年四、五月份的时候,曾经写过一系列的文章:
关于谷歌的三部曲(上中下):
十几年互联网目睹之怪现状(上下集):
互联网墙内墙外那些事儿(上中下集):
那么,如何看待如今的中国互联网?如何看待中国互联网的未来?我的看法是,互联网是无界的,它会一直发展进化,每一次带宽(包括电信无线网络,特别是5G)的提升,都会带来很多新的产业形态。但是互联网公司,是有边界的,而且整个互联网行业,已经在快速接近了自身的边界。
审视中国互联网现在的状况,顺便预测一下未来的发展趋势,乌鸦嘴已经很久没有开张,今天就黑溜溜开一回。
【BAT的垄断和行业的阶层固化】
中国的互联网,你看得到的领域,几乎都有BAT插手。
以前还有人做梦,想着要做一家象BAT那样伟大的企业。只可惜,基本上都功亏一篑,最后要么没有作大,要么成为BAT的附庸。
在中国,大多数的互联网领域,无论是创业公司,还是小型互联网公司,都要面临一个残酷的现实:
“做互联网行业,除了税收,还有BAT是无法避免的。”就算你避开了BAT的融资投资控股占股,那你必然会站在另一个悬崖之上——那就是成为他们绞杀的对象。
对于创业型的公司来说,如果有BAT支持,往往意味着可以活下来,有机会做大做强,甚至成为BAT的一部分。否则,就意味着衰落甚至死亡。
因为这个行业,竞争已经是白热化。想要做事,必须要烧得起钱,还得有大佬给你持续导入用户资源。
当然,现在看来,百度因为2-3年的时间,一直在跟着谷歌走,掉入了泥潭,明显后劲不足。
无论中国还是美国,IT互联网公司的阶层固化,已经很明显了。
【小公司的泡沫】
在“万众创新大众创业”的气氛下,在“互联网+”概念指引下,互联网这几年掀起了一轮巨大的泡沫。
这一轮的泡沫,集中在小型的互联网公司,特别是O2O公司。吹牛不打草稿的概念,一轮比一轮疯狂地融资,花别人的钱,反正不肉疼。
大多数的互联网创业公司,不管PPT做得多么漂亮,市场前景描绘得多么美好,基本都活不过第一轮融资烧完。即使熬得过第一轮,第二轮第三轮下来,剩下的就寥寥无几了。
最终偶尔有一个两个“剩者为王”,也会被BAT重金买下,成为BAT继续扩大垄断优势的一分子。
生意当然有风险,但是拿个概念,忽悠投资人,把钱洗到自己腰包里,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。
投资人有这么傻,有这么好骗吗?非也!
很多投资人明知道这是个坑,但是还是会往里跳,因为还有人接盘,甚至可以包装到股市上。单独上市不成的话,可以玩包装收购的把戏,把业绩虚假做高,然后估值虚高,最后弄个概念来增发。
大家皆大欢喜是不?问题是这种把戏,可一可二不可三,玩得多了,没有干货,全是泡沫,监管层把关自然更严厉,股民也不会天天当冤大头。
等接盘侠们醒悟过来,受伤的还是整个互联网行业。一次大的金融危机,大概能够管8-10年,等下一代接盘侠长大,可以周而复始再玩这一套击鼓传花把戏。
现在互联网投资,似乎已经进入了冰窟期。大家都感慨钱难找,其实不是钱难找。是互联网的聪明人太多,有钱的傻子不够用了。
—— 友情提醒一下,科创板大家投资需谨慎。专业的风投,已经玩过以一茬又一茬,留给小股民的机会实在不多。
【互联网的边界】
严格地说,互联网是很难说明它的边界的。技术仍然还在进步,速度越来越快,带宽越来越高,资费也在降低。各种软硬件技术也在进步,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,也是非常迅速。
每一次技术的进步,都有很多的新产品,新应用出来。
前几天坐飞机,和中国移动的产品经理聊天,他告诉我,每次移动升级网络,用不了多久,带宽资源都会迅速被新的应用占满,似乎移动带宽无论怎么升级,手机都能够用完。
大数据、5G、人工智能、机器人、车联网、工业互联网、VR技术,还包括很多传统行业的信息化,比如农业数据的全面信息化等等,还有无数的机会,也有很多的新应用出现。
现在妄言互联网的边界,还为时尚早。每一年都会有很多新的技术出现,也会涌现不少新产品,特别是软件应用,每每都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喜。
不过,技术的进步,并不会让更多的互联网公司成功,因为胜利的果实,都会被垄断的巨头摘取。
【互联网公司的边界】
互联网的发展,在看得见的未来,的确还有很多新的技术进步亮点。
但是,互联网公司,已经快走到了自己发展的边界。为什么会这样?
因为,互联网用户数量增长已经接近饱和,剩下的非洲等等不发达地区,互联网宽带基础设施短时间很难铺设到位。
一方面是用户数量饱和,另一方面是用户连接互联网的时间,已经差不多到了极限。上班用互联网,路上用互联网,娱乐用互联网,甚至在厕所蹲坑的功夫,都会低头看手机。
也就是说,互联网用户可以用于上网的时间,已经差不多压榨干净。在这种情况下,每一种新的技术和应用出来,必须会有旧的技术和应用被挤压,被淘汰。
在微信上聊天多了,QQ就很少上;用微信钱包多了,支付宝就会用得少;微信公众号看得多了,微博和博客就看得少了,有一起必有一落,互联网的前进,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,前浪死在沙滩上。
即使是淘宝天猫,号称实体店的杀手,我最近走访了很多实体店,包括服装店,似乎也在慢慢挺了过来。由于连续多年实体店被互联网购物冲击,房租涨幅放慢,甚至略有降低,很多店铺慢慢找到了盈亏平衡点。
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东西,特别是生活超市里的东西,互联网很难替代,我家楼下的店铺换了一茬又一茬,唯独两家小超市,一直活得很好。
说实在的,如果不是这些年中国房价一路狂涨,实体店利润被租金吞噬过多,电子商务本不该有那么大的发展空间。
如今,电子商务的成本,也变得越来越贵。因为互联网上的土豪行业,比如手机、房地产、汽车等,还有一些行业有实力的领先者,已经收买了大部分的互联网注意力。
当电子商务获取顾客的成本,大于实体店租金的时候,电子商务其实就走到了他的致命瓶颈。——注意力总是稀缺的资源。
也就是说,互联网已经占领了足够多的用户时间,也占领了足够多的用户资源,也逐渐累积了巨大的成本。“月盈则亏,水满则溢”,总不能无限膨胀。
世界这么大,其实大部分的事情,都和互联网没太多关系。
任正非曾经这样表达“互联网思维”:互联网虽然促进了信息的生产、交流、获取和共享,但没有改变事物的本质,即使在互联网时代,车子还是车子,内容还是内容,豆腐还是豆腐。
【少一点泡沫,多一分踏实】
只要是泡沫,就一定会破裂。当然,这个世界,还有一种事情,叫作洗钱,洗钱可以维持一个行业很长时间的繁荣,因为它并不需要盈利,只需要一个幌子。
大多数的人,不太有机会接触到洗钱这个层面。所以还是踏踏实实做点事情就好。
年轻人即使有机会去烧钱,其实对于人生来说,未必是一件好事。因为开始工作的时光,没有挣钱就花钱,以后一生也许就会毁掉——以后干任何辛苦赚钱的工作,都会觉得很难受。
我宁可相信,踏踏实实每天写下去,日积月累时间到了,该有的都会有。虽然这很不符合互联网思维,但是我坚信,很少有人能够坚持几年以上,而我却可以一直写到老,并且以此为生(本文第一次发布至今已经过去了两年半还多的时间......)。 手工外链 手工外链代发 快照软件